11月20日,平顶山市委网信办带领鹰城网媒“走转改”采风团一行20余人,走进“我的最美家乡河——湛河”, 感受她的迷人风采。
采风团先后到宝丰县湛河源莲花基地、马跑泉等“五泉”,宝丰县中水湿地及氧化塘、生态文化公园、乌江河口公园、槐园、诗书园、开发二路橡胶坝、许南路液压坝、张庄闸等地,现场参观了湛河治理相关工程和生态景观。
“在湛河源头,我们在保护河道原来自然面貌不破坏的前提下,对河道进行疏通、两岸进行景观绿化,沿河村庄污水治理到位、中水深度净化,保证了河水水质。”宝丰县水利局负责人向采访团介绍了湛河宝丰段的治理情况。在湛河源头段,宝丰县实施了湛河源综合环境治理,建设了千亩荷花塘,每到夏天荷花竞艳。
采风团行一路看一路,在示范区段,马跑泉广场湖面广阔,碧波粼粼,历史故事源远流长;湛河生态文化公园,水体丰盈、水岸交融,以观音文化和传统文化为主题,分为文化体验区、滨水观光区、生态湿地区、自然游憩区、山丘野趣区,形成绿意盎然的休闲观赏活动空间和城市生态海绵体。
在新老城区过渡带,湛河乌江河口公园西中东三段各具特色,相得益彰。西段右岸打造了疏林、草地、小溪蜿蜒的自然美景,左岸打造了乐活型的生态景观社区,分别为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提供休闲游乐空间;中段对原有三河交汇处进行开挖扩大,蓝天下碧水映照,形成了“三水汇聚、两桥环抱”、湿地绿洲、水岸飘廊、水舞广场的美景,可让人们亲水嬉水;东段在保留原有槐树林的基础上,又从全国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槐树13种,建成了独具特色、保留城市记忆的槐园。老城区段的地质纪念碑、承育园、诗书园、众福园等文化小景,借助老城区氛围,形成了氛围浓厚的城市发展历史与记忆。
在老城区以东段,湛河以恢复、营造自然生境景观为目标,座隐松林、银沙戏球、骑行幽径、驰轮潭岸东西相连,充满诗意的画境,填补了城市东部没有公园的空白。
在入河口段,4.2公里的湛河充满田园风光,春季樱花、梨花,满园花色,秋季银杏、红枫色彩斑斓。整个绿化以本土植物为主,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高低错落、乔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和生态风貌多样的滨水植物景观带。
“湛河,虽经治理,但不失本色。源头段‘五泉’串珠,蜿蜒而下,水草丰满;顺流前行,沿岸有生态植草沟、透水路面、湿地绿洲;水下鱼来鱼往,水面水鸭悠闲、鹭鸟翩翩。全流域系统性治理、全线治污、全面生态景观绿化是这次湛河治理的本源理念和原则,‘原始自然味、生态景观味、城市海绵味’三味尽现,跃然入心。”市湛河治理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湛河流域的生态景观“成绩单”也更加亮眼。流域内1350亩的白鹭洲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矿区生态修复示范区”,2010年荣获“河南人居环境范例奖”。10100亩的白龟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包括科普长廊、市民广场、观鱼池、月季园等景点,2016年通过了原国家林业局的验收。湛河生态文化公园和乌江河口公园也于2019年被省住建厅授予河南省绿化达标公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顺应广大市民的呼声,我们实施了湛河畅通工程,将市区一平台滨水步道、二平台骑行道、堤顶路以及临河的湛南、湛北城市道路全线打通,方便了市民游玩休闲;新建、改建桥梁22座,桥梁总座数达到了60多座,群众出行更加快捷便利;对沿河村庄人居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依托河道治理发展乡村旅游、振兴乡村经济。”市湛河治理工作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治理后的湛河沿岸新增改善绿化总面积达到了580多万平方米,蜿蜒40公里的滨河绿地景观带,提高了城区的品位和灵气,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据了解,由中国水利报社联合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凤凰卫视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寻找“最美家乡河”活动正在进行,湛河作为河南省重点推荐的全省两条河流之一,已入围参加初评的21条河流。11月7日至9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研究所所长助理赵进勇带领初评现场考察组第二组专家对湛河进行全面考察。考察结束后,考察组对湛河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平顶山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工作措施有力,用六年多的时间把湛河由一条40公里的污水河变成了清水河、生态河,实属不易,湛河是一条美丽的家乡河,更是一条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根据第二届寻找“最美家乡河”活动实施方案,活动的下一个环节是大众网络投票。11月下旬中国水利网及各类新媒体平台将专门开辟网络投票通道,动员各地发动公众广泛参与21条“最美家乡河”初评入选河流进行投票,选出最受公众关注的10条“最美家乡河”,投票结果将作为终评的参考依据。网络投票活动开始后,希望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站在热爱平顶山、支持母亲河的高度,积极踊跃参加,为湛河投上神圣的一票,力争打赢网络投票这场硬仗,为提升平顶山在全国知名度、助推平顶山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平顶山融媒记者:李梓豪)
编辑:王亚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