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拣、装袋、堆码……11月17日上午,在洪庄杨镇蒋湾村生产产业园,工人们正在精心地挑拣花生种子,为春播精选良种。经过传送设备及系列流程,花生米和花生种子按照不同用途装袋后分区整齐堆放,有条不紊。
“我们大多采用这种‘罗汉果’种子,产出的花生颗粒饱满、皮薄、产油量和产量高,市场行情特别好。”该村党支部书记李伟逢边筛选种子边介绍说。
蒋湾村位于洪庄杨镇东南部,全村共有2185口人,耕地面积2200亩。为发挥集体资源的效用,村两委积极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促进集体经济多元发展。村党支部在2016年开始试种花生,并多次到南阳、开封等地取经。经过多年摸索,了解到当地特有的土质条件及临近沙河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花生种植,便在2019年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村两委干部入股投资300万元,流转土地以麦套花生的种植方式,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吸纳贫困户土地入股,让他们参与种植与管理。
为确保花生品种纯正,该村坚持优质、绿色的生产理念,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不定时地进行产品检测、管理,严把生产质量关。同时,与青岛农丰源种子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统一定制包装袋,倾力打造花生品牌,统一销售,解决了销路问题,也消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李伟逢的带领下,全村花生加工销售红红火火。高产量的“罗汉果”种子,亩产达400公斤,亩产值2500元。花生成熟后,经过筛选分类,对外销售。花生种子多销往东北三省,精选花生米多销往福建、江西等地,由于出售的种子纯度、净度都保持在95%以上,没有杂质,常常是供不应求,不仅增加了附加值,拉长了花生产业链,还拓宽了花生销售市场。
如今,花生种植、加工已成为全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王牌”,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而且帮助不少贫困群众实现了增收致富。
“以前在花生深加工厂打零工,贴补家用,今年我也贷了5万块钱入股了花生加工厂,每个月都能有分红。”该村贫困户李国俊说起现在的生活笑逐颜开。他介绍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妻子身体也不好,多亏了加工厂可以更好地照顾全家。
下一步,该村将继续以花生种植加工为基础,制定产业规划,组织农科院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土质检测,筛选出油率高的专用品种,统一种子种植、配置肥料,不断创新、改进提升收获与加工技术,发展因地制宜的生产模式,用科技夯实产业扶贫之路。
(阴晓燕 李朋星)
责任编辑:乔培珠 编辑:孙艳芳